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致力于杨闇公精神的理论研究与精神传承
(续上篇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二十八载探索构建红色基因传承机制)
“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杨闇公烈士用生命铸就的誓言,激励着潼南杨闇公研究会28年如一日深耕红色文化,通过学术研究、教育实践和乡村振兴,让革命薪火在新时代焕发光芒。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会长唐兴中带领部分研究会领导成员在杨闇公烈士陵园瞻仰广场宣誓。渝潼杨研会供图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成立于1997年,简称“渝潼杨研会”,长期致力于杨闇公精神的研究与传播,通过定期活动积累研究素材,激励会员深化红色文化教育,将杨闇公的建党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强化革命传统的时代价值,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策划、组织多元化活动,强调将杨闇公精神融入新时代实践,号召党员群众以先烈为榜样,投身民族复兴事业。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通过会刊、电子媒体等持续宣传,推动红色精神融入日常实践,推动其精神融入当代实践。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唐兴中会长一行参访杨闇公旧居。渝潼杨研会供图
1997年3月18日重庆市潼南成立一级红色组织(重庆市潼南杨闇研究会前身),2001年11月28日,注册地址为重庆市潼南区桂林街道区档案史志局310-312,法定代表人为唐兴中,属社会团体,业务范围包括革命先烈研究、红色精神弘扬及服务地方精神文明建设。2018年响应中央巡视组要求完成民间化改革。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副会长彭建华:杨闇公用热血书写的“光明志”,用信念诠释“向死而生”。渝潼杨研会供图
重庆市潼南杨闇研究会的成立背景与杨闇公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杨闇公作为四川党团组织主要创建人之一,杨闇公领导泸顺起义为中国革命作出重要贡献,其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耕红色文化沃土,以创新之姿构筑基因传承长效机制,如涓涓细流汇入潼南"文化强区"战略的壮阔江河,为这片热土注入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研究会同仁们以时光为梭,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的红色文化传播网络,让革命薪火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芒。
重庆市潼南杨闇研究会组织架构创新,重庆市潼南杨闇研究会实行“党政指导+民间参与”双轨制,2018年响应中央巡视组要求推动社团民间化改革,吸纳社会各界会员形成多元传承力量,建立分层管理体系:区委宣传部直接指导、档案馆备案审核、研究会执行具体事务的三级联动机制。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组织的三·三一祭缅活动 渝杨研会供图
重庆市潼南杨闇研究会核心成员多来自潼南区档案史志局、高校及地方文化机构,形成“研究—教育—实践”一体化团队,核心宗旨是弘扬杨闇公革命精神,研究其革命事迹与历史贡献,并将红色基因传承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相结合。重庆市潼南杨闇研究会通过制度化活动(如年度会员大会)和跨区域合作(如与开州刘伯承纪念馆联动),持续强化潼南红色文化标识。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致力于杨闇公精神的理论研究与精神传承。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研究专家认为,杨闇公精神与红岩精神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其"马掌铁"隐喻已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精神坐标。
2024年10月19日,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部分党员会员在重庆市万州区革命烈士陵园观看杨闇公烈士事迹介绍。蒋开俊摄
杨闇公提出的"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是其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内涵包括:
一是钢铁意志的象征,物理特性隐喻以马掌铁"坚硬耐磨"的物理特性,比喻革命者百折不挠的意志。这种金属在极端磨损中仍保持功能性,正如杨闇公面对酷刑时"头可断,志不可夺"的决绝。牺牲精神具象化,1927年就义前,他在被割舌、剜目、断腕的酷刑下仍高呼口号,用血肉之躯诠释了"磨灭方休"的极致形态。
二是革命信仰的永恒性,时间维度强调革命精神超越生命长度的永恒价值。其29岁短暂人生中,通过建立四川党团组织、领导泸顺起义等实践,使"马掌铁"精神成为红色基因的永恒载体。空间维度指潼南旧居前百年"兄弟树"与年接待百万游客的故里景区,证明其精神在当代仍具鲜活生命力。
三是实践哲学的升华,杨闇公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的责任,真比什么还大呵!努力!努力!",将铁器隐喻转化为革命方法论,"磨灭"指向持续斗争,"方休"昭示胜利必然,这是杨闇公的行动宣言。杨闇公出身名门却变卖田产革命,践行"我是旧社会的叛徒,新社会的催生者",完成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锻造"。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全体会员在杨闇公烈士陵园瞻仰广场缅怀杨闇公烈士。蒋开俊摄
杨闇公是红岩精神的重要缔造者,提出"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的革命誓言,成为红岩精神中"忠贞不屈"的核心象征,这一誓言与红岩精神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其"铁器-生命-信仰"的三重转化逻辑,为新时代奋斗者提供了价值参照。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通过研究、提炼杨闇公精神内核,构建红色文化理论体系,研究会通过《马掌铁》会刊系统梳理这些精神特质,为潼南红色文化品牌提供理论支撑。杨闇公精神的核心是信仰、牺牲与传承,成为巴渝红色文化的象征,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简称“渝潼杨研会”)近年来通过多元化活动,在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弘扬及社会教育方面作出显著贡献,本文作一个简要梳理。
重庆市潼南杨闇研究会的工作目标功能如下:
1、学术研究
持续编撰《马掌铁》会刊,收录杨闇公精神研究成果,并联合潼南报开设专版发表研究文章,形成学术传播矩阵。《马掌铁》会刊设置专题栏目深化理论研究;在潼南档案馆领导下挖掘整理烈士手稿、书信等原始档案,深化其建党精神与“马掌铁”精神的理论研究。并联动开州刘伯承纪念馆等跨区域资源,形成研究体系。形成纸质版与电子版并行的传播矩阵。系统梳理杨闇公与朱德、刘伯承的革命交往史料,出版《泸顺起义研究》等专著,建立“重庆党史第一人”研究品牌,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确立其在重庆党史中的核心地位。
2、教育传承
2025年3月30日,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师生在浮雕墙合影 蒋开俊摄
通过祭缅活动(如“三·三一”纪念)、红色讲座等形式,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传播革命传统。与高校(如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校地合作与重庆电力高专共建“沉浸式思政课堂”。
3、服务社会
2025年3月14日,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在潼南五朵云家庭农场。召开“三·三一”祭缅活动筹备会议。蔡律摄
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地方发展动力,助推潼南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渝潼杨研会”通过制度化活动、学术研究与社会协同,持续强化潼南红色文化标识,为区域发展注入精神动力。打造红色研学基地,融合文旅资源,强化社会影响力。“渝潼杨研会”赋能潼南五朵云家庭农场实践基地,开发"红色农耕"体验项目,探索“红色研学+生态旅游”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杜志强书记、杨中林监事长,会员周小艳等在潼南五朵云家庭农场。蔡律摄
潼南五朵云家庭农场是位于重庆市潼南区桂林街道半坡村的综合性农业实践基地,兼具生态农业、红色文化教育与乡村旅游功能。农场由返乡创业的本村人员周小艳创办,通过105亩土地整合资源,生态循环农业初具规模,种植果树、养殖禽类及鱼类,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技术,形成种养结合的循环模式。农场提供农耕体验活动,传播生态农业理念,是亲子教育的场所,农场特色动物以通人性的鸵鸟闻名,该鸵鸟常主动守护主人并成为游客打卡点。该农场通过多元业态融合,实现农业、文化与旅游的协同发展,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会员,从广东打工返乡创办家庭农场的周小艳。蔡律摄
农场作为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的实践基地、研学基地,设计"重走革命路"等体验项目,多次承办红色主题活动。2025年3月14日,研究会在此召开“三·三一”祭缅活动筹备会议,策划烈士陵园祭扫、话剧表演等环节。农场通过“生态+教育+红色文化”模式,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与精神传承,周小艳的创业故事成为当地返乡就业的典型案例。
4、组织建设
2024年1月召开第五届第一次会员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机构。渝潼杨研会供图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坚决服从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接受主管单位监督管理,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由中共重庆市潼南区委宣传部、潼南区档案馆批准成立,2024年1月召开第五届第一次会员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机构。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始终坚持“常务工作组”集体领导,书记和会长是作业组长,与工作组全体同仁共同工作负责,充分依靠理事会和会员大会决策力量,与全体会员同舟共济,除了奉献还是奉献,“奉献”早已是大家的口头禅。
严格会员管理,确保队伍纯洁性,剔除利己主义者。培养听党指挥、奉献协作的高素质会员。
唐兴中会长给新聘任的副会长颁发证书。蒋开俊摄
2024年1月13日,第五届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第一次会员大会暨第一次理事会在重庆潼南区区委党校隆重举行。会议选出第五届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领导机构,以加强对杨闇公革命风范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会员大会选举了18位理事会理事:唐兴中、杜志强、全洪辉、杨莙、杜甫强、彭建华、廖腾、杨红、杨忠明、杨福昌、王大林、蔡律、蒋开俊、邓凤兰、唐长峰、唐红梅、杨安建、杨海燕。理事会选举了第五届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领导班子成员。会长:唐兴中。副会长:杜志强、全洪辉、杨莙、杜甫强、彭建华、廖腾、杨红、杨忠明、杨福昌。秘书长:全洪辉。副秘书长:杨莙、彭建华、杨福昌、王大林、蔡律、蒋开俊、邓凤兰、唐红梅。监事长:杨中林。理事会聘请了顾问:杨绍明、周勇。名誉会长:杨云友、王克俭。
2024年1月召开第五届第一次会员大会会场。渝潼杨研会供图
2024年5月11日,在重庆市潼南区档案馆五楼会议室举行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重庆潼南杨闇公研究会会长唐兴中根据上级有关意识形态工作的最新指示,结合本会实际,特作六点规定,理事会对规定、工作安排进行讨论和表决;新任工作组成员代表蔡律发言;嘉宾代表龚长生讲话;原潼南区政协副主席刘发科讲话等。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会员队伍管理的六项规定,严把入会关,入会者必须是真心,培养管理层,让党委放心、爱国奉献,在新时代学习、研究、弘扬杨闇公精神,知行合一,要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坚决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近杨闇公,了解杨闇公,学习杨闇公。把杨闇公的建党精神和革命风范弘扬光大,在党的新时期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经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常务工作组充分讨论,反复核查,全员通过。从2025年 2 月 22 日至 3 月 8日,在理事会、会员等群,全员公示,公示结果是全员通过。又经研究会领导到相关组织、政法部门进行组织请示、政审,全员合格。3月14日,又慎重地经过工作组扩大会议集体审核全员通过。
2025 年3月30日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发布公告及颁发证书。新会员:杨思明、秦三强、杨春蕾、杨维均、陈彬科、徐雪梅、周建、曾忠全、杨金贵、周小艳、简春红、陈绪文、白正伟、杨帮铸。颁发提任人员:理事杜佳玥,监事曾忠全,会长助理杜甫强,新增副会长:蔡律、杨思明、秦三强、杨春蕾、杨维均、陈彬科、高正勇。
唐兴中会长给受到表彰的部分优秀会员颁发证书。蒋开俊摄
在2025年3月30日纪念重庆三·三一惨案暨祭扫杨闇公烈士陵园活动上,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对优秀会员等颁发证书,组织工作特别贡献奖: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刘发科、杨忠明。颁发捐助突出奉献奖:杨春贵、杨思明、秦三强、杨春蕾、杨维均、陈彬科、简春红、陈绪文、白正伟、杨帮铸、徐雪梅、周建、高正勇、杨金贵。优秀会员杨中林、刘发科、杜志强、杨莙、杜甫强、杨红、杨忠明、杨福昌、蔡律、王大林、彭建华、杨云友、杨春贵、刘安祥、杨合江、曾忠全、唐红梅、廖腾、杨红、杨安建、邓凤兰、蒋开俊、杜佳玥、杨宣国、唐兴中等等颁发证书。
5、突出主旋律,将杨闇公精神与党的意识形态要求结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通过多元化的红色基因传承机制,将杨闇公精神与当代教育、文化实践深度融合,形成了一套系统化、常态化的传承体系。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表演的话剧《杨闇公》 蒋开俊摄
时代使命:突出主旋律,将杨闇公精神与党的意识形态要求结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连续28年举办“三·三一”祭缅活动,通过祭扫仪式、话剧表演(如重庆电力高专师生创作的《杨闇公》)等形式活化历史。
编撰会刊《马掌铁》,2025年第六期设置专题栏目深化杨闇公精神研究,使红色文化传播更具互动性和时代感。与重庆电力高专等高校合作的红色教育项目,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马掌铁》会刊内容,形成了"研究-教育-实践"的良性循环。
通过多主体协作、多形式创新,杨闇公精神正从历史记忆转化为新时代的实践动能,持续为理想信念教育、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
2024年10月19日,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与开州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管理处举行红色文化交流研讨会 蒋开俊摄
传承和弘扬杨闇公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通过教育实践、文化创新、政策支持和社会协同等多维度推进。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探索杨闇公精神如何融入青年思政教育,杨闇公精神通过教育实践、文化创新、多代际协作等路径深度融入青年思政教育,形成可复制的育人模式。该机制通过28年持续探索,实现从单一纪念向“研究-教育-实践-产业”全链条传承的跨越,为革命老区文化振兴提供了“潼南样本”。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通过学术研究、活动策划、制度保障等多维度提炼精神内核,形成“理论—实践—传播”的完整链条,研究会同志们一致认为,杨闇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理想信念的标杆作用
杨闇公“头可断,志不可夺”的牺牲精神,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和青年群体树立了坚定信仰的典范。其面对酷刑仍捍卫真理的壮举,激励人们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政治定力,与当前反腐败斗争中“严守廉洁底线”的要求高度契合。
二是奋斗精神的时代诠释
“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的格言,生动诠释了永不懈怠的奋斗哲学。这一精神与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国家战略所需的攻坚克难品质相呼应,尤其在青年群体中倡导“甘于奉献、久久为功”的职业态度。
三是人民立场的实践指南
杨闇公“从公众着思考,牺牲个人为群众”的民本思想,为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提供历史镜鉴。其反对特权、解决群众疾苦的实践,直接关联当前基层治理中“急难愁盼”问题的破解思路。
四是红色基因的传承价值
通过泸顺起义等军事实践培养的担当精神(如与朱德、刘伯承合作),为当代团队协作与人才培养注入历史智慧。重庆等地将杨闇公精神融入青马工程课程,强化了红色教育的代际传递。
五是国际视野下的文化自信
杨闇公青年时期抵制洋货侵略(如撕毁印有不平等条约的扇子)、留学日本探索救国道路的经历,对当前应对国际竞争、构建文化自信具有启示意义。
杨闇公精神通过学术研究、教育基地和文艺作品等多渠道传播,持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鲜活的历史注脚。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系统梳理杨闇公"人生如马掌铁"的革命精神,通过标准化祭扫活动与《马掌铁》会刊编撰,构建红色文化理论体系,该体系被纳入潼南"潼字号"文化品牌建设工程,研究会通过"精神提炼-产业转化-治理创新"三位一体模式,已成为潼南文化强区战略中最具辨识度的实施载体与价值符号。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总结杨闇公精神五大精神特质:胸怀大志、敢为人先;忧国忧民、心系群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无私奉献。杨闇公用自己的矢志奋斗,践行了经得起“磨”、甘愿受“磨”、“磨”灭方休的马掌铁精神。“马掌铁精神”是一种奉献的精神,是一种英勇的精神,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的主要研究方向可概括为以下五个维度,形成系统化的研究体系:
一是精神谱系建构,革命精神提炼。以"人生如马掌铁"为核心,系统梳理杨闇公"忠诚、清廉、为民"的精神特质,形成理论阐释框架。
二是历史档案挖掘,史料整理,持续开展烈士日记、泸顺起义文献等原始档案的抢救性整理,已完成21位亲历者口述史采集。
三是教育转化实践,红色教育开发。与重庆电力高专合作推出沉浸式思政课程,开发话剧《杨闇公》等艺术化教育载体。
四是文旅融合研究,红色旅游开发。构建"双江古镇-烈士陵园-五朵云农场"研学路线,推动红色资源产业化
五是当代价值阐释,精神现代化解读。将杨闇公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形成"革命传统-时代价值"转化机制。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通过《马掌铁》会刊(电子版)等平台发布研究成果,年均产出学术论文20余篇,形成"基础研究-应用转化-传播推广"的完整研究链条。
2024年10月19日,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部分党员会员在重庆市万州区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驱、祭奠革命英烈的红色之旅活动。蒋开俊摄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作为区域性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其研究方向聚焦"一个核心、四个维度",系统推进杨闇公精神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转化:
一个核心研究课题:杨闇公精神体系构建,系统阐释"人生如马掌铁"精神内涵,建立理论阐释框架(忠诚观/革命观/清廉观)
四大研究方向:历史考证研究,泸顺起义细节还原,杨闇公家书、日记等原始文献整理;
教育转化研究,开发沉浸式思政课程,创作《杨闇公》系列话剧等艺术教育产品;
文旅融合研究,设计"双江-五朵云"红色研学路线,推动红色文创产品开发;
当代价值研究,精神特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基层治理中的精神赋能实践。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研究成果已形成显著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在红色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治理的结合方面具有示范意义。未来可通过深化评估机制建设,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率和影响力。接受中央巡视组和重庆市委巡视组意识形态领域建设评估,这些成果体现了研究会在理论创新、教育实践、文化传播和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显著成效。
蔡律(作者系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
2025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