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探索构建红色基因传承机制
红色基因是连接过去的精神密码,也是开创未来的行动纲领。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通过规范化机制和品牌活动,将杨公“人生如马掌铁”的精神转化为新时代文化动能,持续赋能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续2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致力于杨闇公精神的理论研究与精神传承)
2025年3 月 30 日,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组织全体会员、电力高专部分学生和重庆母城文化保护与传播创始人龚长生自发组织的社会各界人士 100 余人到杨闇公陵园举行祭缅活动。蒋开俊摄
红色基因既是连接过去的精神密码,也是开创未来的行动纲领,在民族复兴、文化自信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红色基因蕴含的理想信念和斗争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持续动力,激励人们勇敢面对改革中的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构成红色基因的核心内容,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红色基因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供成长动力。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在机制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规范化、系统化的措施,以确保红色基因传承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具体措施如下:
唐兴中会长给受到表彰的部分优秀会员颁发优秀会员证书。 蒋开俊摄
一是组织管理机制,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通过多维度机制确保红色基因的准确传承,严格会员准入,入会需满足“热爱研究会工作、有实际贡献”等条件,杜绝图名图利者加入;定期清理不活跃会员,对消极参与者劝退,保持队伍纯洁性。实行"严把入会关"原则,要求入会者必须对杨闇公研究有实质性贡献,并通过集体审查确保政治可靠性。
建立会员动态管理机制,对消极参与者实施劝退制度,保持队伍纯洁性。实施"红色基因传承者"认证制度,建立会员动态考核机制,2024年劝退不合格会员6名。
分层培养体系,设立管理层培养计划,重点选拔“听党指挥、奉献协作”的优秀会员。成立特使党支部,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年均9次)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换届与监督,每届任期固定,换届需经区委宣传部、档案馆批复核准,确保领导机构延续性。
设立监事会(如第五届选举杨中林为监事),监督财务及章程执行
二是学术与研究机制,课题导向,研究方向紧扣主旋律,将杨闇公精神与新时代潼南建设目标结合。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唐兴中、刘发科、杜志强、杨莙、曾忠全等在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参加座谈。蔡律摄
联合高校(如重庆电力高专)开展红色文化课题,推动理论转化实践。成果输出,定期出版会刊《马掌铁》,收录学术文章与革命史料,数字化升级展陈,提升研究成果传播力。
三是活动运营机制,品牌活动常态化。每年3月31日举办“三·三一”祭缅活动,包含献花、话剧表演(如《杨闇公》四幕剧)等环节。
制度化活动体系,连续28年举办"三·三一"烈士陵园祭扫活动,2025年通过标准化流程(献花、默哀、话剧展演)强化仪式教育。
《马掌铁》会刊 曾忠全供图
制定《马掌铁》会刊编撰规范,收录837篇理论文章时执行"三审三校"制度,确保史料准确性。联动杨闇公烈士陵园、刘伯承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形成研学教育闭环。
社会协作网络,与民间社团(如重庆母城文化保护组织、重庆市文旅融合研究者、重庆母城文化宣传推广发起人龚长生)合作,扩大活动参与面,通过新媒体(微博、官网)宣传,增强社会影响力。
四是保障与评估机制,党政联动,接受潼南区委宣传部、档案馆直接领导,定期汇报工作进展,意识形态建设需通过中央及市委巡视组审查。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表演的话剧《杨闇公》 刘安祥摄
资源整合,2018年后转型为民间社团,吸纳高校师生、文化机构等多元主体,形成“研究会主导+社会协同”运作模式,形成民间化传承机制。结合五朵云三姊妹农场开发“研学+生态旅游”线路,红色文旅融合,实现精神传承与乡村振兴双赢,依托杨闇公旧居陈列馆(国家一级博物馆)资源,深化文物研究与利用。谋划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红色教育项目(如《马掌铁》刊物编审)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在面对各类挑战时保持了机制的稳健运行,持续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多维度机制确保红色基因的准确传承,实现了从会员管理到成果落地的全流程规范化运作,确保红色精神传承的可持续性。研究会通过上述实践,将杨闇公“人生如马掌铁”的精神内核转化为新时代文化动能,持续赋能潼南红色文化品牌建设。
蔡律(作者系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
2025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