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华岩寺古韵悠长的敬佛碑、妙岩碑、乾隆诗碑、面条石
2025-08-06 20:15:31
  • 0
  • 0
  • 0

重庆华岩寺古韵悠长的敬佛碑、妙岩碑、乾隆诗碑、面条石


重庆华岩寺 蔡律摄

重庆华岩寺华岩洞 蔡律摄

华岩寺“洞天福地”牌坊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智光重朗”题刻。蔡律摄

重庆华岩寺古韵悠长,华岩洞前,那敬佛碑、妙岩碑、乾隆诗碑以及面条石,卓然挺立,格外引人注目,别具韵味。我特意致电重庆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重庆华岩寺方丈道坚大和尚悉心解读,这些沉默的石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现将要点摘录如下:

顺治皇帝敬佛碑(复制) 蔡律摄

第一款敬佛碑,全名顺治皇帝敬佛碑,此碑为顺治皇帝亲书。顺治皇帝对佛教痴迷至极,出于抒发个人情感之需,他亲笔挥毫写下“敬佛”二字。此后,这些墨宝被制成匾额与碑石,供奉于众多佛教寺庙之中。该碑刻于顺治十七年(1660 年)三月十六日竣工,时至今日,恰好历经 365 年。碑额以篆书镌刻“敬赐法海祥寺”,并加盖顺治皇帝的印章“體元齋”,尽显皇帝对佛法的虔诚恭敬。不过,此碑为复制品。

临摹北京玉泉山华严寺内华严洞乾隆“妙岩”碑刻 蔡律摄

第二款“妙岩”碑刻,在北京的华严寺内也有一处华严洞,重庆华岩寺自视作为华严寺的分院,故而将“妙岩”临摹至此。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明英宗朱祁镇于北京玉泉山南麓敕建上华严寺与下华严寺,两寺东西相望,相互辉映,寺门匾额由英宗御笔题写。上华严寺东侧存有华严洞,下华严寺殿后则有七真洞(亦称下华严洞)。然而,这两座寺院及洞窟景观于明代嘉靖年间毁于战火,如今仅留存文献记载与诗词题刻,其原址归属于清代皇家园林“静明园”(三山五园之一)的范畴。

北京玉泉山华严寺及其华严洞作为明代皇家寺院,虽已荡然无存,但诗词碑刻仍在悠悠诉说着“妙岩梵境”往昔的风华绝代。北京华严寺的“妙岩”,特指其寺院所属天然洞窟的岩壁景观,实则是宗教意涵与自然地貌的完美融合。此洞为天然溶洞改造而成的禅修空间,岩壁被赋予了宗教的神圣色彩。其名称渊源颇深,“妙”取自佛教“庄严妙相”,寓意佛法的精微奥妙;“岩”既指物理意义上的洞穴岩体,亦暗合《华严经》“微尘容佛国”的时空观念,天然岩窟被视作佛国净土的载体。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依据现有的文献与实物证据,“妙岩”并非乾隆皇帝的正式别号或称号,其性质更有可能是特定场合的艺术署名或题识雅称。单字“妙”有美好、神奇、青春年少之意,引申为灵动智慧;“岩”本义为高峻山崖,象征着坚硬、挺拔、稳重。二者组合,寓意自然坦率、人文底蕴深厚,预示着聪慧坦荡、事业光明。如成语“神机妙算千岩竞秀”,更是强化了智慧与坚韧的意象。

乾隆诗碑 乾隆帝于咏玉泉山观音洞时所作的《玉泉山杂咏十六首·其四》 蔡律摄

第三款为乾隆诗碑。乾隆皇帝彼时曾为华严洞赋诗多首,此碑所镌之诗便是其中之一,是乾隆帝于咏玉泉山观音洞时所作的《玉泉山杂咏十六首·其四》。其诗言:“何处飞来此落伽,默然不更转三车。设云义谛无馀转,者个非忘见转差。”

弘历(1711 - 1799 年),即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氏,系清朝第六位皇帝。他在位长达六十年,禅位之后仍继续训政,实际执掌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之久,堪称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控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

弘历对文学怀有深厚的志趣,其诗作颇丰,意境幽远深邃,情感细腻丰沛,字里行间折射出他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之情。乾隆帝(弘历)时常造访玉泉山,此地地处北京西郊,因泉水澄澈如美玉而得名,历史上曾为帝王御园,自然山水与佛教文化在此交融互汇。诗中的“落伽”指代观音道场,借此喻指观音洞清幽宁静的禅境;“义谛”则象征着佛法的真谛,体现了弘历对佛教意象的深刻哲思。直至今日,观音洞依旧是文化瑰宝,吸引着众多探秘者前来感受其宁静与震撼。

阳光照射下的山东面条石 蔡律摄

第四款是面条石。如今,山东已禁止开采面条石,实际上它是一块远古化石。作为历史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面条石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

面条石是一种形态独特、用途多样的石材,其材质多为板岩、砂岩或石英,颜色既有单色亦有多色,硬度可达 HSD7.8,具备耐冷热、抗压的特性,完好地保留了原始石材的天然色差与质感。面条石既是实用的建筑材料,也是文化遗产的载体,同时还是地质学研究的特殊样本,其形态与功能的多样性充分反映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融。

古代的门墩最初采用素面石材,多呈长条状结构,因其细长的特征形似面条,故而这种基础形态被直接称作“面条石”。龙须所具有的飘逸、柔韧意象被延伸至细长石材的命名之中,赋予了它祥瑞的寓意与文化的延展性,随后逐渐演变成雕花门墩的雏形,成为传统建筑中兼具实用功能与象征意义的构件。

考古发现显示,早在 4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便已出现以粟、黍制成的细长条状面食(例如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实物)。这种跨越时空的食物形态与条石的细长特征形成了直观的关联,进一步强化了“面条”与“条石”的意象互通。

夏日,华岩寺荷花盛开。蔡律摄

面条石堪称大地的年轮,这些远古化石凝固了亿万年的光阴。它们不仅是建筑艺术的载体,更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史诗。那些细长的纹路,仿佛在诉说四千年前先民们制作的第一缕面香。这些石头里的"面条",既见证了文明的萌芽,也延续着匠心的传承。

蔡律 2025年7月22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