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布局,细致筹谋,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致力弘扬闇公精神
2025-03-15 17:38:15
  • 0
  • 0
  • 0

精心布局,细致筹谋,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致力弘扬闇公精神

杨闇公烈士陵园瞻仰广场中央矗立杨闇公塑像,形象展现杨闇公为国家前途命运奔走,为人民利益呐喊的战斗身影。蔡律摄

春晖洒落,万物复苏之际,2025年3月14日,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简称“杨研会”),在潼南区五朵云三姊妹农场实践基地,召开了工作组扩大会议,为即将启幕的“三·三一”祭缅活动及其他事务精心布局,细致筹谋。

杨闇公烈士陵园瞻仰广场。蔡律摄

“三·三一”祭缅活动筹备工作正如火如荼地推进,《马掌铁》第六期的编审亦在紧弦密鼓间奏响序曲。会长唐兴中对近期工作进行了部署。副会长兼活动总策划杨福昌汇报了活动方案,从活动流程到环节设计,再到人员安排,皆力求祭扫活动圆满无瑕。执行主编曾忠全介绍着《马掌铁》第六期丰富多彩的栏目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红色文化的深情厚谊。

潼南区五朵云三姊妹家庭农场一角。蔡律摄

对于新加入的会员与提拔的新秀,杨研会如一位严格的导师,再次进行了集体审视,确保每位成员都能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不负使命,砥砺前行。

唐兴中会长对杨研会近期工作进行了部署。蔡律摄

会议当天,潼南区档案馆副馆长陈世军,原潼南区政协副主席刘发科、杨中富,以及杨研会唐兴中、 杜志强、杨中林、杨福昌、杨东明、杨莙、杜甫强、彭建华、蔡律、邓凤兰、王大林、曾忠全、刘安祥、杨安建、李春文、周小艳、杜建中等诸多同仁,齐聚一堂,共商发展大计,为杨研会的未来添砖加瓦,贡献智慧之光。

会议前夕,祭缅活动工作组的成员们,宛如一群虔诚的朝圣者,在杨闇公烈士陵园入口区、瞻仰区、展览区、森林公园区,观看每一处浮雕墙、塑像、墓茔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杨闇公烈士的遗骸,历经三次迁徙,终在这片热土上找到了永恒的归宿。

杨闇公烈士陵园绿叶甘蓝。蔡律摄

1957年,中共四川省委为烈士修墓立碑,朱德元帅亲笔题写的碑文,字字如金石掷地,穿越时空的阻隔,至今仍回荡在耳畔。1986年,烈士陵园在潼南城郊石碾村尖山子上拔地而起,1995年6月9日,陵园建成开园,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园名,如同历史的灯塔,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1996年12月1日,陵园更是被国家民政部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杨闇公烈士的精神,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了后人追寻真理的道路。

杨闇公烈士陵园简介。蔡律摄

杨闇公烈士,这位中共四川省第一任书记兼军委书记,曾与朱德、刘伯承等同志并肩作战,为四川的建党建团、国共合作、反帝反军阀等工作呕心沥血,卓立伟功。然而,1927年的“三·三一”惨案中,他壮烈牺牲,年仅29岁。但他留下的“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修”的精神,却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杨福昌副会长汇报“三·三一”祭缅活动准备情况。蔡律摄

如今,杨研会正以弘扬杨闇公的革命精神为己任,致力于革命先烈的研究与服务家乡经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他们每年举办“三·三一”惨案纪念活动,组织党员、学生及群众在烈士陵园开展祭扫仪式,讲述革命历史,献花致敬,让红色记忆永驻心间。同时,他们还出版会刊《马掌铁》,在《潼南报》开设专版,深化对杨闇公建党精神的研究,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2025年3月14日,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召开了工作组扩大会议。蔡律摄

杨研会,这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正深入机关、学校、农村等场景,宣讲英雄事迹,传递杨闇公“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的奉献精神。他们计划结合地方党委“研学”活动要求,推动建设重庆潼南红色研学基地,进一步扩大杨闇公精神的时代影响力,让红色基因在新一代青年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与会领导听取工作汇报。蔡律摄

《马掌铁》会刊,这位忠实的记录者,正定期发表关于杨闇公革命精神的研究文章,聚焦于烈士的革命实践、建党精神及相关红色文化的学术研究,深化对烈士革命风范的挖掘与传承。同时,它还结合地方红色资源,服务精神文明与经济建设,为红色教育、党史研究提供宝贵的文献支持,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杨东明副会长在发言 蔡律摄

在杨研会的努力下,杨闇公的精神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着这片土地,为潼南红色研学基地的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未来,他们将继续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杨闇公的精神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蔡律   2025年3月15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