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建议》对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即《建议》)。“十五五”规划建议在二十届四中全会闭幕后五天重磅发布,这是中国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中国未来五年中国高质量发展纲领性文件,在《建议》第三部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一体推进创新设施建设、技术研究开发、产品迭代升级,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完善产业生态,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探索多元技术路线、典型应用场景、可行商业模式、市场监管规则。

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低空经济的战略定位升级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低空经济作为典型代表被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框架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写入低空经济,明确其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并指出2023年产业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33.8%,报告强调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全产业链升级,包括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制造、低空智联网技术应用等。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延续对低空经济的战略定位,提出“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并结合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部署,推动低空经济与地面经济深度融合,重点突破空域管理、智能飞行保障等关键领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低空经济战略定位升级,全会将低空经济明确为“新兴战略支柱产业”,并纳入“十五五”规划重点任务,与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列,强调其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地位,这一表述标志着低空经济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向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柱的跃升,与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并列为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领域。发展路径深化,全会提出通过深化改革激活低空经济潜力;全会要求地方结合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低空经济集群,全会将低空经济安全能力建设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强调完善飞行器适航认证、空域动态监管等制度,同时要求通过政策创新破解技术商业化与空域管理滞后的矛盾 全会相关部署已转化为地方实践。

二、“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建议隐含在相关战略部署,低空经济的具体项目部署涵盖基础设施、技术研发、应用场景及区域协同四大领域。
相关内容隐含在以下战略部署中: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强调“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低空经济作为新兴领域可能被纳入相关产业布局。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建议》强调“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低空经济作为融合无人机、通航制造、智慧物流等技术的领域,被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创新驱动导向,突出技术突破对低空经济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大中型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装备的规模化应用能力,同时,将低空经济与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共同布局,体现前沿技术融合趋势。
绿色低碳转型:提出“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低空经济涉及新能源航空器或低碳交通模式(如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或与此方向关联。
区域协调发展:部署“区域发展”任务时,低空经济可能作为区域特色产业被间接推动。过通用航空网络优化区域交通结构
政策协同性,通过“统筹推进安全与发展”的框架,强调低空经济需与法规标准、基础设施、监管体系同步完善,形成“要素化—场景化—经济化”闭环。《建议》要求深化空域管理改革,推动低空智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国际化视野,在“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低空经济被纳入国际合作参考领域,通过技术标准输出和产业链协同,增强全球竞争力
以上这些特点显示,低空经济在“十五五”期间将呈现“政策筑基—技术突破—市场爆发”的递进式发展路径,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三、“十五五”时期低空经济发展的系统性规划与实施路径

“十五五”期间,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是通过技术创新、场景拓展和基建完善,实现规模倍增与安全可控发展,最终成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经济增量。“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低空经济从试点探索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转型期,构建国家低空经济新范式。
1、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增长极
低空经济被明确为“十五五”期间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领域之一,覆盖“制造-服务-应用”全产业链,是推动经济结构升级的关键抓手。其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从2025年的0.3%提升至2030年的1.2%,成为万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
2、综合性产业形态与现代化基础设施
国家层面将低空经济纳入综合立体交通网和通用航空发展战略,强调其作为“制造(无人机、eVTOL)、服务(物流、旅游)、保障(空管、适航认证)”一体化的新兴经济形态,需通过技术标准、监管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规模化发展。
3、区域发展的创新引擎
低空经济从“技术验证”向“产业生态构建”跃迁,通过集群化发展催生万亿级市场,推动低空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如物流、文旅、应急救援等领域,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多地地方实践将低空经济与地方优势产业(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等)结合,定位为区域经济的新支柱,通过“AI+无人机硬件+机场系统”深度融合,打造低空经济示范场景。
4、突破“卡脖子”技术(如端边云协同、空域感知技术),完善低空政策法规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推动适航认证、低空航路网等标准制定。应用场景落地,重点发展物流配送、空中旅游、应急救援等十大应用场景,实现“要素场景化、场景经济化”闭环。
5、构建立体化治理体系,形成“产学研用”生态。
出台《低空经济发展促进法》,明确飞行器适航认证、空域使用许可、安全责任划分等核心规则。制定eVTOL、无人机等细分领域技术标准,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确保标准与技术迭代同步。建立全球首个低空经济国际标准体系,主导制定3-5项国际标准,实施“低空经济核心技术攻关工程”,重点突破电池能量密度、飞控系统可靠性、低空通信抗干扰等瓶颈。形成“中央统筹-地方协同-市场主导”的治理模式,政策红利覆盖全产业链。
到2030年,全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突破2.5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30%以上,其中低空物流、城市治理、文旅融合三大场景贡献超60%产值。建成覆盖全国的低空智联网体系,通用机场及起降点数量突破5000个,实现3000米以下空域数字化管理全覆盖。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续航里程突破500公里,无人机集群控制精度达厘米级,低空通信时延降至10毫秒以下。培育10家以上百亿级龙头企业,形成“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全产业链,核心技术自主化率超70%。
“十五五”时期的低空经济发展,本质上是通过“技术-政策-市场”三重创新,重构人类三维空间利用范式。通过系统性规划与实施,到2030年,我国将形成“全域覆盖、智能高效、安全可控”的低空经济生态,成为全球低空经济发展的规则制定者和产业引领者。未来,随着氢能源、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低空经济将与地面交通、轨道交通深度融合,形成“空-地-地下”一体化的立体经济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的增长引擎。只有坚持“战略定力与战术灵活”相结合,才能在这场全球低空经济竞赛中抢占先机,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蔡律 2025年10月29日
红包分享
钱包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