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金融遗址:聚兴诚银行修葺一新
2020年5月26日上午,在渝中区朝天门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委员、人大工委主任王国雄、街道办主任马明等领导陪同下,实地考察解放东路一带环境、产业、遗址及布局。5月25日下午,渝中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王勇等及区府办、国资公司、区经信委、区卫健委等部门领导与刘放、夏一中、蔡律等专家就渝中区老街道提档升级、大健康产业、建立重庆市生命健康救助系统、大数据、智慧城市、夜游经济等待听取汇报和建言。
重庆渝中区区委常委、常委副区长王勇主持座谈会。
重庆渝中区区委常委、常委副区长王勇在座谈会上介绍渝中区情况。
白象街,曾是与纽约、伦敦比肩的世界第三大金融街,昔日的富人区,保留着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在丁总等陪同下,我发现抗战金融遗址聚兴诚银行修葺一新,但目前没有开放。聚兴诚银行坐西向东,共6层,地上为中西结合四层砖木结构办公大楼,地下两层为库房及金库。建筑平面呈“凹”字型,对称式设计,主楼正立面呈弧形,左右裙楼呈“回”字形,裙楼正中设有一小天井。建筑面积5069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 1264平方米,基础为石材质,石砌台阶及阶梯,地面为瓜米石,拱形木质大门、拱形窗。原来门口有4根柱子,最下面的拱形大门里面就是金库。
重庆渝中区区委常委、常委副区长王勇在座谈会上听取专家意见、建议。
1904年3月,濬川源银行在重庆打铜街成立,这是西南第一家银行,此后,重庆又先后成立聚兴诚,美丰,金城等近十家银行。到抗战前夕,除中央,中国,中国农民银行重庆分行外,重庆市共有13家。资本在5万元以上的钱庄有23家,抗战爆发后,大批银行从外地陆续迁到重庆,重庆银行业是有较大发展。直至1939年底,重庆共有银行30余家,资本1亿元以上。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截止1942年9月,重庆银行除中交农四行外,各省银行有14家,商业银行有35家,总数达53家,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重庆共有银行,钱庄共233个,其中总行61个家,分行32个,支行6个,办事处113个,钱庄银号21个。重庆商业银行1945年总产业28400万元。全国国统区共有416家,重庆占15%,它代表中国民族金融资本的主体,是中国金融业的核心。
聚兴诚银行旧址是重庆市迄今为止实施修缮保护体量最大的抗战遗址单体建筑。来源:重庆时报
聚兴诚银行修葺一新(局部)蔡律摄
1945年,重庆的保险公司已达53家,专营48家;重庆保险业发展迅速,除9家资本额不详外,44家资本总额26000万元。信托业在重庆也达到极盛。外汇管理抗战以前沪港渝鼎足而立,沪港沦陷后,重庆成为大后唯一的外汇交易和管理中心。随着银行向重庆集中,重庆银行界也向外扩展,形成了重庆为中心,以国统中心为活动范围的金融市场和金融网络。抗战八年,重庆的金融业在全国占主导地位并发挥统导作用,从而使重庆成为战时金融中心,促进了重庆工业发展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民国时期气派的聚兴诚银行重庆总行 来源:网络
聚兴诚银行旧址在重庆渝中区望龙门解放东路112号,1915年成立的聚兴诚银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史料载,聚兴诚银行成立后,原商号改称“诚记”,即开始筹备修建银行大楼。当时委托日本留学归来的工程师余子杰仿照日本三井银行样式设计,建筑于1917年建成,地上为四层砖木结构办公大楼,地下为金库和库房。聚兴诚银行在重庆成立后,于1919年12月9日在上海设立分行,又称“申行”。自20年代末叶至30年代中期,全国陷于封建制据、军阀混战之中,四川境内的军阀战争,时间最长,为祸最烈,致使聚兴诚银行业务大为受挫,陷入困难重重的苦境。
1915年开业的聚兴诚银行 来源:网络
抗战期间,法币贬值,聚兴诚银行曾经在重庆、万县、沙市、宜昌等地收购赤金,转运申、汉牟利。1930年时,聚兴诚银行自行设炉,将沙金和首饰用金炼成十两重的金条,烙上“诚记”的牌号经营。史料记载,1938年,仅成都分行经营的黄金就多达一千余两。数年之后,增加了收入,巩固了信用,逐步填补了亏损,使银行摆脱困境,扭转危局,重新趋于稳定。此时杨粲三决意将聚行办成“西南第一金融机构”。他的这一“植根西南”的方针曾被金融界誉为“明智的决策”。聚兴诚银行实权人物是杨粲三、杨受百父子。通过辛勤置业,苦心经营,积累了丰富的资本经营经验,建立了一套经营管理制度,成为旧中国的民营金融业的成功典范。杨粲三、杨受百父子与聚兴诚银行,传承着中国民营金融业辉煌与沧桑。尤其是杨受百与民建,传为佳话,令人赞美、称颂,使“聚兴诚”增添瑞色。
聚兴诚银行旧址 来源:网络
在研究西部金融中心时,我发表了系列金融文论,多次提到“聚兴诚银行”, 但从来没有见过,或者从紧锁的的门前走过,但对不上号, 今天见到聚兴诚银行旧址感到格外亲切。对聚兴诚银行经营理念深表赞赏和敬畏,如对用“形、气、神”待员工,重视“识人”“识才”“用人”,强调“观人于微”,对其高度重视金融信息,讲究信用,果断谨慎,“看”就是调查,“准”就是研究,一看再看,就是谨慎。这些理念对今天金融业来说,仍有借鉴意义。
2005年8月,深圳《资本圈》杂志第7期发表《重庆,距西部金融中心有多远?》该文第一次提出重庆应打造产业金融中心;第一次把重庆称为“融资之城”;本文提出深圳发展金融业的经验对重庆弥足珍贵,渝深应“高端合作”;本文分析重庆、四川、深圳、香港金融后,首次提出打造“重庆资本半岛”。
民国21年聚兴诚银行银洋42元水印汇票,钢戳。来源:网络
1950年聚兴诚银行沙行通知收据书 来源:网络
2006月6月,深圳《资本圈》杂志第6期发表《重庆应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针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 “难有作为论”、“已经建成论”、“金融次要论”、“积极推进论”四种观点,笔者基于一手调研,阐明重庆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定位策略和战略意义,并分析了重庆金融的六大优势和六点不足及改善路径。
2007年12月5日,《抢抓城乡统筹发展机遇,加快重庆打造西部金融中心的对策建议》指出,重庆有百年金融文化沉淀,抗战时期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
渝中区建设工地 蔡律摄
三峡工程,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给四川及重庆带来了旺盛的投融资需求和发展金融业的机遇;重庆有百年金融文化沉淀,抗战时期就已经成为中国的战时金融中心;重庆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重庆具备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相匹配的发展潜力,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打造金融中心的载体——两江环抱的渝中半岛。
解放碑、朝天门遗存的近代银行旧址散发出生生不息的金融气息。笔者建议,整合资源,把渝中半岛打造成金融半岛或资本半岛,而不是商务酒店和住宅区。促进金融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前瞻性的规划及引导、扶持、创造好的环境和服务上。
重庆战略区位得天独厚。重庆东连湖湘,西出川峡,南达云贵,北上中原,是西部开发的桥头堡、外资进入西部的窗口。随着2006年三峡工程完工和“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建成,重庆成为长江上游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对金融中心形成起重要作用,良好的基础设施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必要条件,能够吸引海内外金融机构积聚在金融中心,形成示范吸磁效应,并辐射四周城市群,市场直接辐射人口3.6亿。区位优势是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基础性条件。
渝中区西三街海鲜批发市场已关停,筹划转型升级。蔡律摄
重庆渝中半岛两江环抱,依山建城,是重庆市的母城,有3000多年历史。城内解放碑附近面积0.91平方公里的“十字金街”,已汇聚380多个海内外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及分支机构。金融业已成为重庆市渝中区的支柱产业。3000年江州城、800年重庆府、100年解放碑,积淀了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精神等厚重的人文底蕴,孕育了重庆的“根”和“源”,浓缩了山城、江城、不夜城的精华,展现着“老重庆底片、新重庆客厅”的魅力神韵。近年来,渝中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渝中持续保持健康科学的良好发展势头,全区呈现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蔡律 2020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