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雪竹
雪霁 40X40cm 杨志立作
编者按:解读杨志立意象雪竹。杨志立,号七郎,1962年出生,四川成都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师从余兴公先生,冯建吴先生,湖州竹派当代代表画家,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政府文史馆特约文史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新联会书画院院长、四川统一战线同心书画院副院长、成都市美术家协会第七届副主席。
寒山君 60X25cm 杨志立作
杨志立专攻墨竹绘画四十余年,坚守文同、苏东坡的艺术主张,继承并发展了湖州竹派的笔墨精神,其作品以“君子之风”为核心理念,注重托物言志,通过墨竹表现高风亮节的君子精神,杨志立开创了多种墨竹表现技法,如意象雪竹法、红墙雪竹法、逆光月竹法等,丰富了湖州竹派的表现形式。
草堂瑞雪 杨志立作
2017年杜甫草堂个展中,《墨竹赋》《草堂瑞雪》等作品以“只画雪意不画雪”的表现手法,将传统墨竹与现代黑白灰关系有机结合,被评价为“当代湖州竹派领军人物”的标志性实践。 杨志立的意象雪竹不仅是对自然物象的再现,更是通过笔墨与留白的辩证关系,完成对东方美学“道”与“艺”的深度探索,为传统文人画的当代发展提供了重要范式。
峨眉观雪得稿 70X55cm 杨志立作
杨志立的意象雪竹不仅是对自然物象的再现,更是通过笔墨与留白的辩证关系,完成对东方美学“道”与“艺”的深度探索,为传统文人画的当代发展提供了重要范式,杨志立先生的意象雪竹是其墨竹艺术的创新表现形式,融合了道家哲学、湖州竹派传统与现代意象美学,通过虚实相生的笔墨技法展现雪竹的意境。
杨志立以传统笔墨融合现代情感,被誉为当代湖州竹派领军人物,其艺术实践深刻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精髓,杨志立先生的意象雪竹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代表,通过“不画之画”的哲学思维与笔墨创新,将传统湖州竹派推向现代性表达,笔者对杨志立先生创作理念、技法特点、艺术价值做简要解读。
傲立 138X60cm 杨志立作
艺术理念:道法自然,以“不画之画”的智慧,通过“胸中成竹”的笔墨生发,让雪意自然显影于竹枝之间,暗合《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哲思 。意象辩证法,运用“计白当黑”的哲学,通过泼墨背景与细劲竹枝的对比,使空白处幻化为雪,实处反虚,虚处生实,体现“阴阳相生”的美学 。
杨志立独创“意象雪竹法”,技法特点笔墨表现上,以“计白当黑”的辩证法重构画面空间,他通过泼墨写意背景与细劲竹枝的对比,使无墨处幻化出雪境,实现“实处反虚,虚处生实”的视觉张力。这一技法既是对石涛“一画论”的现代回应,也融合了潘天寿“以线造石”的构图智慧,形成“八大画鱼白是水,七郎写竹白是雪”的独特语言。一是随类赋形枝叶布局看似随意,实则遵循“不求常态,但求常理”的出枝法则,突破程式化藩篱 。二是留白艺术:大胆使用空白,以“八大画鱼白是水,七郎写竹白是雪”的手法,将无墨处转化为雪意,形成虚实相生的节奏韵律 。
杨志立的雪竹作品创新价值,一是文人画转译:在继承湖州竹派笔墨精髓的基础上,开创“意象雪竹法”等新形式,赋予传统竹画现代性表达,在坚守湖州竹派笔墨精髓的同时,实现了对文人画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二是哲学高度:其画面中虚实相生的节奏韵律,既承载“气韵生动”的千年画脉,又通过“幻化天真”的造型突破程式化藩篱,通过“似是而非的意念物象”,直指《庄子》“得意忘言”的哲学,超越物象再现,直击精神内核 。
蔡律 2025年11月9日
附:
意象雪竹
作者:容易
道法自然与笔墨幻化的天人交响
高洁 60X50cm 杨志立作
杨志立先生笔下的意象雪竹,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哲学对话,是湖州竹派在当代语境下对“道”“无为”“一画论”等东方艺术思想的诗意诠释。这种以雪竹为载体的艺术实践,既延续了文同、苏轼以来“成竹在胸”的文人传统,又通过“意态雪境”的创造性转化,将中国画的精神内核推向更具现代性的意象维度,在道法自然与笔墨幻化之间,谱写了一曲天人交感的美学乐章。
一、以无为法证道:雪竹意象的生成逻辑
道家“无为”思想在杨志立的创作中体现为“不画之画”的智慧,其本质是道家“空性智慧”的具象化,正如其题跋所言“吾画雪中竹,不画竹中雪”,艺术家摒弃了对物理之雪的具象描摹,转而通过“胸中成竹”的笔墨生发,让雪意自然显影于枝叶交错之间。这种创作过程暗合《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哲思——画家以空明心境为容器,在看似随意的穿插布局中,让竹枝的实笔与背景的虚白在阴阳互动中自然生成雪境。正如石涛《画语录》所言“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杨志立以“一画”为肇始,通过“随类赋形”的笔墨运行,使空白处幻化为雪,实处反虚,虚处生实,在有无相生中抵达“不刻意而高”的艺术境界。
二、知白守黑的意象辩证法
道可道 180X60㎝ 杨志立作
“计白当黑”的哲学智慧在雪竹系列中升华为更具当代性的视觉修辞。潘天寿以线造石的启示被杨志立转化为“以无写有”的雪竹语法:背景处泼墨般的写意笔触构成混沌初开的宇宙底色,细劲的竹枝则如太虚中的气脉流转,通过“反衬、对比、引申”的手法,使无墨处生出铺天盖地的大雪。这种对空白的创造性运用,既是对《周易》“阴阳不测之谓神”的视觉演绎,也是对石涛“混沌里放出光明”的现代回应。画面中“八大画鱼白是水,七郎写竹白是雪”的意象转换,揭示了中国画“不似之似”的本质——艺术家通过有限的笔墨暗示无限的宇宙真相,在“黑与白”的辩证运动中完成对物象本体的超越。
三、文人画精神的当代转译
杨志立的意象雪竹在坚守湖州竹派笔墨精髓的同时,实现了对文人画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其“不求常态,但求常理”的出枝法则,既延续了苏轼“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艺术追求,又以“幻化天真”的造型突破程式化藩篱。画面中虚实相生的节奏韵律,暗合诗词创作的起承转合;水墨氤氲的气韵流动,承载着“气韵生动”的千年画脉。更重要的是,这种“似是而非的意念物象”超越了传统写意的物象再现,直指《庄子》“得意忘言”的哲学高度——当观者面对那些在雪雾中若隐若现的竹影时,感受到的不仅是竹的形态,更是艺术家对生命本质的冥想,是“道”在笔墨痕迹中的显影。
三、一画论观照下的体系创新
墨竹赋 180X60cm 杨志立作
石涛“一画论”强调“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这种宇宙生成论在杨志立的创作中体现为“从无到有”的意象建构。背景处看似无序的墨色铺陈,实为“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的混沌初开;随着竹枝的渐次生发,画面在“一生二,二生三”的衍生中形成有机整体。这种创作过程颠覆了传统构图的事先谋划,转而依靠笔墨自身的生长逻辑,使画面成为“道生万物”的微观宇宙。正如其题诗“意象雪竹生幻化,无为笔法开新花”,艺术家通过“一画”的延展与裂变,让湖州竹派的千年老树绽放出当代新花。
杨志立先生的意象雪竹,是道统文脉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一次涅槃重生。它以“无为”为创作心法,以“一画”为生成根基,以“知白守黑”为形式策略,构建起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意象美学体系。这种既植根于湖州竹派笔墨精神,又充满现代视觉张力的艺术探索,不仅为文人画传统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更在全球化语境中彰显了中国艺术“技进乎道”的永恒魅力。当观者驻足于那些虚实相生的雪竹幻境前,感受到的不仅是水墨的韵律,更是中华文明对宇宙本质的深邃思考,是“天人合一”艺术理想在当代的璀璨回响。
容易 北京天真居
2025年11月9日
红包分享
钱包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