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北区五宝镇太洪岗,传说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流亡时登岸的地方
御临河与长江交汇,形成河口小半岛,传说建文帝朱允炆流亡时登岸的地方。蔡律摄
连接渝北与巴南双塔悬索桥——太洪长江大桥。蔡律摄
与长江交汇、水质清澈的御临河。蔡律摄
长江交汇、水质清澈的御临河。蔡律摄
3月4日,在有关领导陪同下,实地考察江北区五宝镇太洪岗。重庆江北区五宝镇太洪岗“接圣台”遗址尚存,巨石平台可见历史行走痕迹;据史料: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在皇宫大火中失踪。民间传说其乔装为僧人,沿长江溯流而上,于1406年5月抵达重庆江北太洪岗。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流亡时登岸的地方有一个文字石刻。蔡律摄
五宝镇太洪岗封渡水位170米 。蔡律摄
五宝镇太洪岗江北区一侧的国务院正式界桩。蔡律摄
御临河畔的繁茂植被 蔡律摄
建文帝旧臣李景贤在太洪岗秘密迎驾,称此地“山、水、林、泉、峡五宝俱全”,是避祸休养的绝佳之地。太洪岗位于太洪江(今御临河)畔,地势险要,太洪江(今御临河)峡谷深邃、水流湍急,两岸峭壁耸立、林木茂密,两岸峡谷险峻,天然隐蔽的地理条件成为建文帝暂避的理想选择。
这是否是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流亡时走过的小路?蔡律摄
这是否是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流亡时走过的小路?蔡律摄
春日太洪岗的芭蕉 蔡律摄
春日太洪岗的绿竹 蔡律摄
五宝镇太洪岗鲜艳的紫堇花 蔡律摄
建文帝登岸触景生情,作七绝诗:“太洪江边一秤砣,长江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诗句中,既有对逝去江山的无奈与哀愁,也有对眼前美景的无限感慨,成为了这段传说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此诗成为传说的重要文化佐证。
太洪岗老粮站坝坝茶 蔡律摄
在老粮站坝坝茶远眺太洪长江大桥、重庆“河岸灯塔”。蔡律摄
太洪岗重庆河岸灯塔。蔡律摄
后人将建文帝登岸处命名为“接圣台”,因重庆传统迎圣地为朝天门,此处也被称为“小朝天门”。太洪江更名御临河:因建文帝曾亲临此地,太洪江改称“御临河”(“御”指帝王,“临”为到达之意),现为长江支流,流经江北、渝北等地。
长江边的刺儿菜 蔡律摄
五宝镇探野江畔紫堇花 蔡律摄
五宝镇探野江畔咖啡吧 蔡律摄
五宝镇探野江畔营地帐篷 蔡律摄
传说与史实的交织使太洪岗成为重庆历史地理的独特符号,太洪岗以 0.8 平方公里的半岛空间,浓缩了重庆多维叙事,成为观测山城千年变迁的独特时空坐标。重庆“河岸灯塔”、老粮站坝坝茶,坡屋顶与砖木结构交相辉映,仿佛岁月低语,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周遭江岸辽阔无垠,小径蜿蜒,引人至水畔,既可远眺绿皮火车呼啸而过,又可窥见采沙船忙碌之景,一幅工业遗迹与自然野趣交织的绝美画卷跃然眼前。
五宝镇探野江畔营地 蔡律摄
逅小野江畔营地帐篷 蔡律摄
明月山麓,长江之滨的崖壁公园 蔡律摄
重庆崖壁公园油菜花开 蔡律摄
重庆市江北区五宝片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江北区供图
太洪岗周边的露营和旅游景点,诸如老屋湾露营地、老粮站坝坝茶、探野江畔营地、逅小野江畔营地,御临河五宝段凭借开阔河床与繁茂植被,沿江露营基地与观景平台的兴起,既延续传统滨水生活方式,又注入文旅消费新形态,展现自然景观与现代经济的融合之道,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太洪岗以 0.8 平方公里的半岛空间,浓缩了重庆行政变更、交通擢升、文化层积与生态转型的多维叙事,成为观测山城千年变迁的独特时空坐标。每一处风景都诉说着故事,每一块石头都铭记着历史。
蔡律 2025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