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山崖的文明密码"纸上重生 华岩寺推动"冷门绝学"走向大众
2025-07-20 23:18:30
  • 0
  • 0
  • 0

"镌刻山崖的文明密码"纸上重生 华岩寺推动"冷门绝学"走向大众

华岩寺 蔡律摄

华岩寺藏摩崖石刻拓片展开幕式 蔡律摄

摩崖石刻是古人"以山为纸,以錾为笔"的虔诚实践,凝结帝王文治、高僧哲思、工匠技艺,成为对抗时间侵蚀的文明密码。佛教造像与题记作为信众与佛"对话"的媒介,拓片再现了古代匠人融合信仰与艺术的智慧结晶。华岩寺藏摩崖石刻拓片彰显摩崖石刻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摩崖石刻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立体表达——宗教哲思、艺术创造、历史叙事皆凝于山川,形成跨越时空的“石上中国”。

华岩寺藏摩崖石刻拓片展展厅 蔡律摄

华岩寺藏摩崖石刻拓片展展厅 蔡律摄

综合传媒报道,2025年6月13日至7月4日,重庆华岩寺弘法楼三楼佛教艺术馆举办了华岩寺藏摩崖石刻拓片展,展品构成精选约170件摩崖石刻拓片,横跨北齐、北周、唐、宋、明、清多个朝代,涵盖佛教造像、碑文题记等类型。首次展出部分华岩寺后山崖壁石刻拓片通过传统拓印技术重现,保留了原刻的磅礴气韵与精微笔触。重点展品包括北朝“末法时期”造像、唐代观音题记、安道一《铁山刻经》等,展现汉字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变及佛教中国化历程。华岩寺方丈道坚法师指出,这是华岩寺第219场文化实践,凸显文化实践的系统性,旨在系统梳理寺院文化遗产,推动"冷门绝学"传统文化走近大众,亦为公众开启一扇理解中华文化“宗教庄严与艺术精魂”共生关系的窗口,彰显宗教场所活化传统的当代担当。

不在方不离方 《葛山摩崖》安道一 蔡律摄

刻于北齐天统三年(567年)至武平三年(572年)间,与铁山刻经同期而作,属安道一晚年“以书传法”的代表作。其思想溯源:“不在方不离方”直承《维摩诘经·弟子品》“不于三界现身意”;“非有为非无为”深化《中论·观涅槃品》“涅槃非有亦非无”。此刻文位于《维摩诘经》节选与《般若波罗蜜经》之间,构成“教理-实践”过渡带与汶上水牛山“无相颂”形成鲁西南佛教“双非”思想传播链。

非有为非无为 《葛山摩崖》安道一 蔡律摄

书体演进关键证例,“不”字横画起笔蚕头明显(隶),收笔顿挫(楷)。“为”字(爲)上部“爪”简化为三连点,下部“象”部仍存篆籀笔意。这组14字摩崖既是中观哲学的“石头讲义”,更是书法史上“隶楷之变”的活化石。其“刀锋见笔锋”的独特表现,较铁山刻经更显安道一晚年“人书俱老”之境。

天池山佛 蔡律摄

拓片为南朝至明清时期,江南佛教兴盛,天池山因山势幽奇、泉石清绝,成为僧人隐修之地。元代至正年间(1342-1368),僧人道在创建寂鉴寺,寺周崖壁刻佛号、经文,巨型“佛”字或刻于此时,体现禅宗“即心是佛”的思想。巨幅“佛”字为僧人修行时观想对象,助其摄心入定,体悟佛性。字体雄浑古拙,横画保留隶书“蚕头雁尾”,竖画方折劲健,体现北朝摩崖“隶楷之变”的过渡特征。与山东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河北响堂山刻经书风相近,或为安道壹一系僧侣所书。天池山摩崖“佛”字,无论是江南的禅意楷书,还是北方的隶楷古风,皆以山崖为纸、铁凿为笔,将佛法奥义凝于一字。其磅礴气势与深邃内涵,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佛教中国化与自然崇拜结合的生动见证。未来需加强跨学科研究,揭示其背后完整的宗教文化网络。

重修白马寺塔记 蔡律摄

此碑立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明代佛教虽经历朝政策调整,但整体仍有一一定社会影响力。白马寺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地位尊崇,其寺塔因年代久远等因素出现损坏,地方官员或佛教信众出于维护宗教圣地、弘扬佛法等目的对其进行重修,并重立碑记以记录此事。当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为寺院修缮提供了物质基础,宗教文化活动也较为活跃。

洪顶山《十三佛名》 蔡律摄

从书法风格看,此碑记书法具有明代碑刻书法的典型特征。明代书法风格多样,前期多受元代赵而期影响,追求规整秀丽;中期吴门书派兴起,注重个性与笔婴情趣;晚期则更强调情感抒发。此碑记书法可能体现了当时流行的楷书或行书风格,字体端庄规整,笔画粗细适中,结构严谨,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美感。在书法传承方面、它为研究明代碑刻书法的用笔、结体、章法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对了解明代书法在宗教文化领啊的应用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也能让后人从中汲取书法创作的灵感与技法,促进书法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洪顶山《十三佛名》 蔡律摄

镌刻于北齐天统年间(565-569年),时值佛教“末法思想“盛行期:与洪顶山《文殊般若经》同属僧团禅观体系,反映“称名念佛”修行法门:“主法鸿”为北齐兖州沙门统系寺院三纲之一,主管刻经事务。书法影响,隶楷过渡典型。“阿弥陀佛”四字放大20%,形成视觉焦点,每行末字(如“佛”)刻意放大形成节奏。

冈山摩崖刻石 日月光辉 蔡律摄

研究价值,中国现存最早的体系化佛名摩崖。北朝佛教“称名念佛”实践的直接证据。书法史隶楷之变”的典型标本。洪顶山十三佛名石刻以独特的宗教内涵与书法价值,构建了文字-图像-修行”三位一体的佛教艺术范式。其将佛名序列转化为空间化的禅观媒介,不仅是北朝书法艺术的杰作,更为研究中国佛教修行史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冈山摩崖刻石 海能 一时流 蔡律摄

据文献记载,重庆华岩寺唐代已有佛教信徒在华岩洞内结庵修行。明万历年间始建简易佛堂,清康熙七年(1668年)圣可禅师驻锡此洞,依洞窟建造观音院 。道光五年(1825年)扩建洞前平台,同治年间增设天王殿,形成现今依崖壁展开的三重殿宇格局。寺内摩崖石刻多为明代遗存,游客可亲身触摸这些400年历史的佛像石刻,感受其沧桑与灵性;华岩洞作为核心景点,以悬崖石窟为特色,檐角铜铃随风轻响,营造出肃穆氛围。

安乐佛 蔡律摄

刻于北周大象年间(579-581年),正值北朝佛教从“般若空观”向“净土往生过渡期。“安乐”直指《无量寿经》“西方安乐世界”;将“佛”与“安乐”结合,反映乱世中民众对现世庇佑与来世解脱的双重诉求。主法鸿或为洪顶山安公(安道一)弟子,其书风承安氏而增秀逸。现存山东东平项山南崖,与“大空王佛”刻经形成“法身-报身”呼应。完成隶楷之变的关键标本,用笔圆转,整体用笔以圆转为主调,线条粗细较为匀适,如“安”字宝盖头的起笔与转折处,没有尖锐的棱角,体现出圆润流畅之感,筋骨内避其中、富有张力、给人浑穆练达的印象。偶见方笔,宽博大气,歆正相生。

华岩寺藏摩崖石刻拓片展佛教造像 蔡律摄

重庆华岩寺摩崖石刻是寺院核心文化遗产,多为明代遗存(约400年历史),部分可追溯至清代,集中分布于华岩洞崖壁及寺后山区域,部分造像位于险峻悬崖,栈道仅宽不足1米,凿刻难度极高。华岩洞以悬崖石窟为特色,石刻类型包括佛教造像、题记碑刻、破山禅师、赵熙等名家书法石刻亦存于寺内。拓片显示石刻兼具"磅礴气韵与精微笔触",技法融合巴蜀地域风格与中原佛教艺术传统,体现古代匠人智慧。华岩洞外建有半亭式建筑"听泉阁",与石刻、天然溶洞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宗教人文景观。拓片展通过传统技艺将崖壁石刻“请入”展厅,观众可近距离感受金石永固的魅力,触摸“古人体温与时代精神”。

陶山摩崖刻石 蔡律摄

陶山(位于今山东省)摩崖刻经是北朝晚期(北齐至北周,约6世纪中后期)的佛教石刻遗存,与邹城“四山摩崖”(铁山、岗山、葛山、尖山)同属山东地区重要的佛教摩崖刻经群。其刻经内容以佛号、佛经为主,反映了北朝佛教的末法思想与净土信仰的盛行。书法特征为陶山摩崖刻经的书风属于北朝隶楷过渡体,兼具汉隶的波磔与魏碑的方峻,风格雄浑古朴。隶楷交融:横画保留隶书的“蚕头雁尾”,但结体趋方、转折处用楷书笔法,体现北朝书法演变特征。篆隶笔意,部分笔画(如长捺、撒画)厚重舒展,带有篆书的圆劲感。

天池山《大空王佛》蔡律摄

摩崖石刻作为镌刻于山崖石壁间的古老艺术形式,自先秦刻石纪功、汉魏造像题记起,便以天然的地质载体为纸帛,以铁凿锤杵为笔墨,在华夏大地上书写着一部立体的文明长卷。它不仅是石头上的文字与图像,更是时间与人文的双重刻度——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高僧大德的宗教哲思、文人墨客的雅趣情怀,乃至普通工匠的生命印记,皆凝结于斑驳石面,在风雨剥蚀中沉淀为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实物见证,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宗教的庄严与艺术的精魂。

大金重修洛阳东白马寺塔记 蔡律摄

少林寺灵运禅师碑 蔡律摄

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第一古刹”“释源”“祖庭”之称。寺内释迦舍利塔(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是中国第一座佛舍利塔。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木塔遭劫火焚毁。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彦公大士于原址重建砖塔,即现存齐云塔,《大金重修洛阳东白马寺塔记》应是此时或稍后所立碑记,记录重建相关事宜。金大定十五年(117年)立碑。大定是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此时期金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佛教在金朝也有一定影响力,为白马寺塔的重修提供了社会环境。风格体现金代书法受北宋影响,多继承颜真卿、苏轼等书风。若此碑记书法为当时名家所书,可能体现金代书法崇尚端庄雄浑、大气磅礴的风格特点,具有一定时代书法风貌代表性。

冈山摩崖刻石   蔡律摄

拓片作为碑刻内容保存与传播的关键媒介,承载着存真、传承艺术、见证历史、记载美好以及稳固文化等多重使命。摩崖石刻拓片是通过捶拓工艺将天然崖壁石刻的文字或图案转移到纸张上的实物载体,兼具历史文物与书法艺术价值,作为石刻文物的“纸本化身”,兼具史料保全、艺术传播与文化传承三重价值。

冈山摩崖刻石 神通之力 蔡律摄

摩崖石刻作为中华文明的特殊载体,其文化背景融合了信仰表达、历史记录、艺术审美与社会治理等多重维度,摩崖石刻的历史背景可追溯至远古文明,其发展历程与宗教传播、政治事件及文人活动深度交织,形成独特的文化脉络。摩崖石刻被誉为“镌刻于山崖石壁的文明密码”,展览以拓片为载体对抗时间侵蚀,让观众透过纸纹触摸古代匠人的智慧与信仰温度。

冈山摩崖刻石  蔡律摄

华岩寺藏摩崖石刻拓片展既是千年石刻的活化重生,亦为观众开启触摸华夏文明精神脉络的窗口。不仅是对寺院千年石刻的系统性活化展示,更以“金石永固”与“纸上风华”的融合,传递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精神图谱。展厅以纸为媒还原摩崖石刻的原始风貌,观众可透过纸纹感知凿痕力度与历史沧桑。结合拓片旁的精解文字,揭示造像背后的宗教哲思与时代精神图谱。

冈山摩崖刻石  蔡律摄

华岩寺藏摩崖石刻拓片展深度呈现佛教文化与艺术千年交融的结晶,信仰哲思的视觉转化,北朝末法思想造像:通过拓片展现佛教本土化进程中"末法时期"的危机意识与救赎信仰,凿痕间凝结宗教哲思与时代精神张力。唐代观音题记观音形象的中国化演变(如服饰、姿态)在拓片中清晰可辨,反映佛教融入世俗生活的艺术表达。经典文本的艺术载体,安道一《铁山刻经》拓片实证"以经入石"传统,隶楷过渡的笔锋既承载佛经教义,亦成为书法史的关键物证。

冈山摩崖刻石  蔡律摄

华岩寺后山崖壁存有北齐至清代摩崖石刻遗存,因长期暴露面临风化侵蚀风险。展览通过传统拓印技术将170余件石刻珍品转化为拓片,系统性保存这批濒危文化遗产,使千年凿痕以“金石永固”的形式延续生命。拓片精准捕捉原刻的恢弘气韵与精微笔触(如唐代观音衣纹、北朝造像神态),成为研究古代佛教艺术与书体演变的“立体档案”。

冈山摩崖刻石   蔡律摄

明清技法延续,主体为明代遗存(约400年前),线条兼具晚唐造像的丰满圆润与宋代石刻的写意灵动,如观音面部低眉垂目之态承袭唐宋慈悲范式。当代活化实践,通过传统拓印技术呈现原刻气韵,2025年拓片展清晰还原刀法转折处的“匠人体温”,使千年技艺可触可感。其技艺核心在于以刀为笔、化岩为纸,在粗犷与精微的对比中凝聚宗教虔诚,并借拓片展实现“石上风华”的跨时空对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华岩寺腾出殿堂供财政部、最高法院等机构办公,并组建“僧伽救护队”,在重庆大轰炸期间救治数千难民,官厅(国民政府财政部旧址)现为抗战文物保护单位。华岩寺石刻群因特殊历史背景得到间接保护。

冈山摩崖刻石  蔡律摄

重庆华岩寺方丈道坚大和尚策划并出席本次展览开幕式,阐释石刻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道坚大和尚指出,摩崖石刻是“镌刻于山崖石壁间的古老艺术形式”,承载着从先秦到明清的文明记忆,既是佛教中国化的实物见证,也是汉字书体演变的立体档案。特别指出华岩寺后山崖壁石刻通过拓印技艺“对抗时间侵蚀”,让观众透过纸纹触摸古人智慧与信仰温度 。提到本次展览是寺院第219场艺术展,系统梳理了北齐至清代约170件拓片,包括北朝末法时期造像、唐代观音题记等,旨在“活化文化遗产”,推动传统文化走近大众,提升城市文化氛围 。佛教艺术的当代价值,以安道一《铁山刻经》“以书弘法”为例,阐释石刻艺术兼具信仰力量与美学永恒性,呼吁观众从刀锋笔墨中感受“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

洪顶山《佛言舍利弗》 蔡律摄

6世纪北齐时期,山东地区佛教兴盛,洪顶山作为僧团修行场所,摩崖刻经兼具“未法护经”与“禅观修行”双重功能。书体特征,典型北齐“隶楷过渡体”(公元550-577年)。“佛”字“弗”部竖笔带隶书“雁尾”“不”字长横“蛋头”燕尾“明显”“智”字“日”部方折楷化、“耳”字末笔悬针竖。

冈山摩崖刻石 法得道之处 蔡律摄

华岩寺道坚大和尚在华岩寺藏摩崖石刻拓片展厅讲解 蔡律摄

观众在华岩寺藏摩崖石刻拓片展厅近距离观看展品 蔡律摄

摩崖石刻作为镌刻于山崖石壁间的古老艺术形式,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宗教的庄严与艺术的精魂。此次展览让观众可以透过纸纹触摸到原刻的温度,感知到古人如何以最质朴的方式对抗时间的侵蚀。作为重庆重要的佛教文化场所与艺术交流平台,重庆华岩寺始终致力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次举办“华岩寺藏摩崖石刻拓片展”,既是对寺院自身丰富文化遗产的系统梳理与活化展示,也是推动传统文化走近大众、提升城市文化氛围的重要实践。

参考文献:

1、千年石刻跃然纸上!华岩寺藏摩崖石刻拓片展今日在重庆华岩寺启幕 来源:觉悟号 2025年6月13日

2、穿越时空的石刻艺术盛宴!华岩寺藏摩崖石刻拓片展在重庆华岩寺启幕 来源:凤凰网 2025年6月13日

蔡律   2025年7月20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