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时隔3年半央行首次降息?
2012-06-08 11:54:17
  • 0
  • 0
  • 109

为何时隔3年半央行首次降息?

  降息是指银行利用利率调整,来改变现金流动。当银行降息时,把资金存入银行的收益减少,所以降息会导致资金从银行流出,存款变为投资或消费,结果是资金流动性增加。一般来说,降息会给股票市场带来更多的资金,因此有利于股价上涨。当银行加息时,则反之。利率调整是货币政策实施的重要手段。 降息会推动企业贷款扩大再生产,鼓励消费者贷款购买大件商品,鼓励金融炒家借钱炒作促进股市繁荣,导致该国货币贬值,促进出口,减少进口,推动通货膨胀,使经济逐渐过热。

  据新华网报道,中国人民银行7日晚间决定,自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25%,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31%。 这是央行时隔三年半来首次降息。央行上次降息已经要追溯到2008年12月23日。当时,央行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了0.27个百分点。人民银行同时宣布,8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此前,按照人民银行有关规定,中国一般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不允许有浮动区间,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

  降息与当前经济运行态势有关,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大幅下降2.9个百分点,预示未来经济增速仍可能继续回落,各种经济数据表明整体增速明显放缓,在通胀压力持续放缓的情况下,通胀压力减轻中国降息条件成熟。利率下调不但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还将有效刺激企业的贷款需求。此次利率下调对于稳定经济增长将起到重要作用。

  也有评论指出,当前国内经济增速回落,实际上是内外需萎缩,而降息不会有效缓解内外需萎靡和产能过剩压力,更不会使本不具备经济可行性的项目具有经济可行性,因此自然就不会增强市场对贷款的真实需求。如目前银行的新增信贷中,票据占据近三成份额,反映实体经济受内外需萎靡和产能过剩压力,投资的边际成本上升而边际收益下降,从而导致市场对贷款的需求不足。何况,一则目前通过信贷窗口指导银行信贷向政府和国企投资倾斜,比降息更立竿见影;一则即便决策层为降低政府和国企负债利息支出而选择降息,在目前贷款利率管下限和市场风险溢价升水下,银行也会利用制度赋予的定价自由,以对冲降息风险,除非决策层与银行就其中的贷款风险作出补充安排。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决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相比控通胀,稳增长任务更重要,这更符合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5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强调,要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积极采取扩大需求的政策措施,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此次降息政策预示着政策的转向,货币政策放松周期开启,年内还有一次降息可能。

  目前整体房地产市场的资金链普遍紧张,而贷款利率下调意味着从银行贷款的利率更低了,融资的成本降低了,房企金融环境宽松,资金直接或间接楼市,“房地产+相关产业”模式公司容易融资,资金间接流入房地产。笔者认为,资金应最大限度服务实体经济,助推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于中小企业,文化产业、科技型产业、三农及新兴战略性产业,保障房的建设,不能因为保增长而放松楼市调控,造成房价反弹,使近三年楼市调控功亏一篑!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